其他
保研人物 | 刘海杰:精神到处文章老,学问深时意气平
个人简介
刘海杰,2016级古典文献学学生,现已保研至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唐代文献与史料专业。曾获:郑州大学嵩阳论坛一等奖、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“中国古文献学奖”三等奖、陕西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中国古文献学一等奖学金×3、一等奖学金×2、国家励志奖学金。“意气平"三字形容刘海杰学长,再合适不过。与学长约见于学院楼,初次见面,便觉亲切随和。随着采访的深入,由丝丝拘谨到逐渐打开话匣,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他作为文献人的厚重与谦逊。师大的四年生活,文献的三年相伴,潜移默化地改变并塑造着他,使当初年轻气盛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今天宽厚博识的谦谦君子。
凡心所向,素履以往
学长谈到,之前虽然选择了文献专业,但是对专业本身的认识很粗放,更多的是基于对中文系的热爱,而选择了相对重视文本而较少关注史学理论的这一学科。正式进入专业学习大概是在大二下学期,经过了古籍版本学、古籍整理等学科的学习,学长对文献学的了解更加深入与立体,开始真正了解并接触文献学。在文史领域,文献学是基础中的基础,是一门综合运用版本、目录、注释、考证的学科,需要大量的疏通文本。但文献的学习并不枯燥,他为我们分享了文献学习过程中的多件趣事,例如,阅读《隋书》时,学长无意中发现《高祖纪》上下卷对“韩擒虎”的避讳尺度不同,一开始以为是撰者不同而尺度有差,后来查阅图版,方知是后续版本批注加字,而点校者径改文本所致。才知自己认定的所谓“问题”只是缺乏文献素养,学长自嘲:万不可自作聪明。
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
正如《庄子》中所提到的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”知识使人谦虚,无知使人骄傲。他建议学弟学妹一定要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,多思考。读书是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之一,也是培养自己原创性、思想性、批判性视角的最佳途径之一。三年多的大学生活,读书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提起读书经验,他总结道:“要以不设阻的心态大范围读书,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,既能够开阔眼界,又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且适合的领域。术业有专攻,继而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。”也许是学科性质的要求,学习之时,他时刻提醒自己,切不可不求甚解。刘海杰学长十分重视“严谨”与“细致”。问到做项目和写论文的经验,他重点说:年级增长之后,着眼的东西越来越细化了。大一的时候做的项目很大,现在看来,那个主题写个博论都绰绰有余,但是那时候读书不多,对怎么写文章,怎么找问题没有很深刻的了解,自然所做的东西质量也很差。随着读书的增多,慢慢发现小的问题会牵扯到很多方面,要想论证一个小问题的正确与否,往往要牵扯到各类的文献。因此把小的问题处理好可能更有难度,对小问题的疏证也变得更加留心。胡适先生有言:“学问是平等的。发明一个字的古义,与发现一颗恒星,都是一大功绩。”这让我们意识到,很多事情往往要从小处着眼,从细致之处入手,“准确”不仅是应用学科的要求,人文学科也同样需要。
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
在学习和生活中,他理性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,扬长避短,以确定日后的研究方向。对于大创或文献课题,刘海杰学长的态度也很明确:“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去参加。”要时刻保持清醒,不随波逐流,也不要盲目冲动。如果真的有自己感兴趣并且有能力去做的项目,那就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,全力以赴。没有必要为了参加而参加,这样反而是浪费时间。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
附学长推荐书目:《人物、文本、年代——出土文献与先秦古书年代学探索》《贞石诠唐》《古书通例》《通鉴纪事本末》。
推荐阅读